当前位置:孤飞燕>历史军事>舍弟诸葛亮> 第242章 孙策奉诏讨刘备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42章 孙策奉诏讨刘备(1 / 3)

袁绍吃下了“打曹操是奉诏讨贼”这颗定心丸后,执行力还是非常果决的。

他的大军本就处在临战状态,粮草辎重都提前囤积在了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黎阳附近,有重兵把守。

所以下令后短短三五日,军队就全部到黎阳取齐。

在这段时间里,陈琳那篇新版的《为袁绍檄豫州也顺利出炉了,并且发文各郡。不过因为形势的变更,所以历数曹操罪恶的那部分、以及最后拉拢同盟阵线的措辞部分,都有所修改。

历数曹操罪恶的那部分,在“操欲杜绝言路,檀收立杀赵彦”这条罪行之后、“设置发丘中郎将、摸金校尉,亲临发掘梁孝王陵墓”之前,加上了一段曹操报复清君侧义臣的战争罪行。

也就是把曹操在灭袁术后,再灭吕布的那场战争,定性成了“诛锄异己,报复兵谏”。

这个修改的目的当然是帮袁绍寻找更多的讨伐合法性,但也不得不间接抬高了吕布的历史地位,把吕布和杨彪、赵彦那些遭到曹操迫害的忠臣放在一起写。袁绍虽然也厌恶吕布,但他知道轻重缓急,这么写也算是无奈之举。

而在最后拉拢同盟阵线的那部分,陈琳原本该写的“即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。书到荆州,便勒见兵,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”这段话里,关于“建忠将军”那句如今直接被删掉了。

因为“建忠将军”就是张绣,这一世张绣在这个时间点已经明确投曹了,贾诩甚至都在帮曹操平叛许都兵变时出了力了。陈琳当然不会提袁绍失败了的外交拉拢尝试。

不过与之对应的是,陈琳在提联合荆州之前,就先提了扬州,提了车骑将军刘备。显然在袁绍的外交拉拢路线图中,应该是南方荆扬二州牧一起并举、北上协同灭曹。

最后,也因为刘备成了车骑将军、成了联盟,而非“弃暗投明的劝降对象”,陈琳整篇文章的题目和台头也得改掉。

历史上此文一开始的台头就是“左将军领豫州刺史郡国相守:”,也就是说这封檄文名义上是写给豫州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员看的,为首的就是“左将军领豫州牧”的刘备,目的是让这些豫州官员看到檄文后,就弃暗投明投袁。

陈琳在这里其实玩了一个小花活:历史上他写此文的时候,刘备其实刚刚来投袁绍,已成定局了。但陈琳偏偏打了個时间差,在文中显得“完全不知道刘备已经来投”,还装模作样用劝降刘备等人的口吻来写。

如此一来,文章发到各地后,其他外地人是不知道这里面有个先后倒置的时间差的、也不知道陈琳是先射箭再画靶子的。

然后很多人就被骗过了,误以为刘备是“看到了陈琳这篇檄文后,才幡然悔悟,放弃了豫州牧的职责、放弃了跟着曹操做事,去投袁绍”。

很多没文化、人云亦云的人,就会产生“莫非这篇檄文真的说得那么有道理,上面要劝降的头号人物,直接就投了,要不我们也投了吧”的动摇。

这背后,显然也有陈琳为自己个人捞更多政治功劳、资历的私心夹杂在内。他也确实靠着这一点,导致这篇文章在历史上地位上升了一个台阶。

但这一世,陈琳注定玩不了这个花活了。刘备本来就是外镇诸侯、车骑将军,轮不到陈琳来劝他降袁,所以注定陈琳这篇檄文也不可能如原本历史上那样出名、那样有地位了。

檄文发出后,对地方上的劝降、动摇效果,也比历史同期稍稍差了一丁点,只因少了刘备这个“带投”的榜样示范效应。

注:易中天经常强调刘备受欢迎,证据就是他投袁绍时,袁绍亲自郊迎二百里。但实际上,袁绍这么重视,主要是因为刘备名义上是陈琳为他写的那篇檄文里,官最大、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拉拢对象。

你檄文一发出,要拉拢的头号目标就来投了,政治意义非常重大,对己方士气鼓舞也非常强,所以袁绍必须做这个秀。易中天引用的事实是对的,但理由完全是瞎解读。

……

做好了一切开展准备,檄文也都发出去了。

三月初四这天,袁绍本人也从邺城南下抵达黎阳,正式开始了亲征。

袁绍先让郭图、文丑、淳于琼领兵十万,率先渡河进攻对岸的延津和白马。

曹军方面第一波扛线的,也毫无疑问是东郡太守刘延的部队,这一点跟历史同期相比没有变化。

只是曹操这边再也不会有关羽、张辽来救援延津、白马,所以能动用的武将少了不少。

最后,曹军在反复增援、拉锯战后,还是靠荀攸的“临战让先锋部队舍弃财物、勾引文丑部抢夺财物自乱阵脚,再返身杀回”的计策,付出了极大代价,击杀了文丑,并稍挫了袁军先锋——

这一进展,也不算逆天,因为原本历史上,文丑也不是如演义那般被关羽斩杀的,就是乱军之中乱战而亡,应该把功劳算在荀攸的计策上。

只是少了关羽和张辽的曹军,终究后劲乏力,在延津白马一线厮杀了将近一个月后,终于扛不住郭图、淳于琼的后续轮番猛攻,被迫败退到了官渡——

历史上曹操好歹是杀掉文丑后、暂时击退了袁军,然后才主动撤退的,现在变成了直接败退。代价则是东郡的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